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光不仅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更是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免疫反应的重要环境信号。尤其在黄昏和黎明时分,太阳光谱中远红光(far-red light, FR)比例显著升高,这一光谱变化伴随着昆虫活动的增强,极大增加了植物遭受昆虫传播病毒侵染的风险。然而,植物如何感知并应对这一“光-虫-病毒”三重挑战,一直是未解的科学问题。
2025年11月19日,中文成人直播-黄色直播网址 龚骞课题组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中文成人直播 刘玉乐课题组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上在线发表题为“Far-red light orchestrates antiviral defense in plants”的研究论文。研究揭示植物通过远红光受体光敏色素A(phyA)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抗病毒及抗蚜虫能力的分子机制,并发现多种植物病毒进化出干扰远红光信号的反防御策略。

研究发现,在远红光照射下,phyA被激活并转入细胞核,促使转录因子PIF1发生泛素/26S蛋白酶体依赖的降解,解除其对转录因子RVE7(REVEILLE7)的抑制。随后,RVE7直接结合免疫核心调控因子EDS1(Enhanced Disease Susceptibility 1)的启动子,增强水杨酸(SA)信号通路,从而显著增强植物对多种病毒的抗性(图1)。值得注意的是,该远红光诱导的phyA–RVE7–EDS1信号模块不仅抵御病毒感染,还同时提高了植物对蚜虫的抗性,实现了对病毒病害的“双重阻断”。
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多种植物病毒(如CMV、PVY和TMV)利用其编码的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蛋白,通过竞争性结合phyA,阻断其与核转运因子FHY1的互作,从而抑制phyA进入细胞核进而干扰远红光介导的免疫过程。这一发现揭示了病毒已进化出针对远红光介导植物免疫的反防御机制,揭示了植物与病毒在进化过程中复杂的“光环境军备竞赛”(图1)。
该研究不仅系统解析了远红光介导植物抗病毒免疫的信号网络,还揭示了病毒如何通过干扰光信号通路来削弱植物防御,为理解植物-病毒-昆虫-环境四方互作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提出的“利用特定光谱信号激活作物自身免疫”的理念,为开发基于光调控的绿色病害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也为设施农业中利用LED光源精准诱导作物免疫开辟了新途径。

图1:远红光介导植物抗病毒和抗蚜虫免疫的分子机制示意图
北京大学龚骞研究员和清华大学刘玉乐教授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龚骞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河北农业大学洪益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王韵婧副教授以及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何霖芳、黄凡和解晋川等参与了研究工作。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龚骞课题组常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欢迎致力于从事植物抗病毒免疫的同学加入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