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成人直播

CCAP 30周年回忆录系列 | 赵敏娟:我心中的CCAP

我心中的CCAP

作者:赵敏娟  西安财经大学校长

2025年6月,有幸接收到黄季焜教授的邀请,就我向“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成立30周年”约稿。CCAP历经30周年蒸蒸日上,已经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一流科研平台,这是农林经济管理(简称“农经”)学科的一大喜事,在此首先表示祝贺。CCAP成立30周年来,在国内农经学科建设、研究范式塑造、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都发挥了引领性作用。我谨以一名见证者的身份,从CCAP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成效方面,谈一点自己的拙见。一方面,表达我对CCAP的尊敬与祝愿;另一方面,抛砖引玉、请同仁们共襄盛举。

CCAP素来以农经界的“黄埔军校”著称。自1995年成立以来,CCAP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经学科的优秀学者。目前,这些学者几乎分布在国内每一个设有农经学科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他们中的一些已经成为院所领导、国家级人才、学科带头人,一些正不断成为农经学科的新鲜血液,为国内农经学科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CCAP以扎实的“三农”调研为支撑,培养了许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研力量。


在CCAP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一线调研是CCAPers必修的基本功。创始人黄季焜教授更是以身作则,将“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的理念一以贯之。几十年如一日的开展“三农”调查研究,和身处一线的农民、企业、基层工作人员打交道,使得黄季焜老师始终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洞悉着“三农”领域悄然发生的新现象、新变化。依托长期坚持的跟踪调查,在CCAP学习和工作的学生和老师们,有了各种各样走出书斋、走进农村、走近农民的机会。得益于长期在田间地头、集贸市场等农业生产经营一线和农民朋友们打交道,CCAPers能够深入了解农业领域的“土知识”、及时发现农民朋友的“急难愁盼”和所思所想,从而做到与农民朋友们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农民发声、为国家献策。CCAP的农村调查还在学界产生了良好的溢出效应。每有大型调查,CCAP便会在目标调研省份招聘调研员、开展系统的问卷调查培训,这项举措吸引了一大批相关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使更多的年轻学子了解了“三农”领域的相关问题并最终从事农经领域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对于很多从小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学生们,深入农村调研使他们第一次从书本之外了解到城乡差距,激发他们为乡村振兴“做点”事情的热情。我自己的学生就有很多参加过CCAP的大型调查,我也非常鼓励他们通过参加这些调查增进对“三农”问题的理解与感情。他们有的去过新疆调查棉花种植、有的去过山东调查设施农业、有的去过牧区调查畜牧业转型,每每给我的反馈都是“痛并快乐”。“痛”在调研工作量很大,经常起早贪黑、睡眠不足;“快乐”在见识了祖国的广袤农村、了解了农民的真实诉求。



CCAP注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为农经领域培养了诸多堪当大任、能挑大梁的科研骨干。

出于科研和中文成人直播 工作需要,我与CCAP的几代学者们均有接触,以黄季琨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们身上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有一股永远在线的“拼”劲。我曾与黄季焜教授在华中农业大学同场开会。在会场见到黄老师时,他的眼睛里边布满血丝,明显是前一天经历高强度工作后没有休息好。后来得知,黄老师凌晨才到武汉,按照大会要求,不断完善大会报告内容直到接近清晨。在完成精彩的会议发言后,黄老师参加下午分会场论文点评,对每篇论文极为认真细致,从选题到方法,从研究价值到变量选择,当时他认真的态度我记忆犹新。点评之后,黄老师快马加鞭地奔向了机场,赶往浙江参加另外一场学术会议。

我有一名博士在CCAP做博士后,他给我讲述了跟随黄老师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时的一些经历:在一次完成从澳大利亚出访任务后,黄老师顾不得调整时差和季节变化,航班落地后第一时间便提着行李箱冲到了课堂,为学生们讲述《农业经济前沿》课程;黄老师经常在凌晨两三点了还在回复工作邮件;集体组会,黄老师可以从早上八点半一直持续高强度地讨论到晚上十一点……这样的工作节奏,只是黄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的缩影。黄老师对于工作的专注和时间的珍视,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CCAPers,塑造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几位学生都对我讲起过参加CCAP调研时的经历,CCAPers在带领团队进行下乡调研工作时,领队连续多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进行问卷核对,第二天六七点起来继续带队下乡是“家常便饭”。经历过这种高强度的科研训练,CCAPers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拼命三郎”般的科研骨干,他们或在多所国内设有农经学科的院校和科研院所走向领导岗位,为农经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农经人才的塑造和培养谋篇布局,或成为农经领域的学术领军人物,不断探索农经研究的前沿,或成为农经领域的生力军和潜力股,持续为农经学科发展补充新鲜血液。


CCAP注重提升团队的国际视野,为农经领域培养了很多与国际接轨、传播中国好声音的行业人才。

作为CCAP的创始人,黄季焜教授是农经领域最早一批在海外学成归国、科研报国的学术大师,其在团队组建和学生培养方面,同时注重对于国际人才的招揽和本土学生国际化视野的提升,从而打造一支兼容并包、开放创新的科研队伍。此后,CCAP在王金霞教授的带领下,秉承并发挥了这一优良传统。CCAP鼓励研究生出国留学,学成之后回国做科学研究、教书育人。CCAP的核心研究骨干,大多有海外博士学位或留学经历,他们不仅将国际上一些前沿的研究方法带回国内,而且能够扎根于中国的“三农”问题,讲好中国故事。CCAPers在国际农经领域的诸多重要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位,例如,黄季焜教授曾担任亚洲农业经济学会的会长、刘承芳教授曾担任AAEA中国分会的主席、王晓兵教授担任JEBO期刊的副主编,为中国学者在国际上传播“三农”领域的中国好声音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平台。自CCAP成立以来,CCAPers在Nature、Science、PNAS、AJAE、JDE等诸多综合性、专业性国际期刊上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业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原因、扶贫政策的成效与经验、生态保护政策的成效与贡献等诸多中国故事。

当然,以上仅是我对CCAP在人才培养方面几点粗浅的认识,CCAP在农经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和经验远不止这些,不是我寥寥数笔能够写得尽的。

2021年底,我的一位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向我表达了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想法。我不假思索地推荐其前往CCAP读黄季焜老师的博士后,以便进一步系统地提升综合科研能力。后来,承蒙黄季焜老师不弃,我的这位学生也如愿在2022年进入CCAP跟随黄老师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我与CCAP之间也因学生的加入增添了一条衔接的桥梁。在此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2年时间里,我也曾多次与学生就他在CCAP的科研和生活进行过交流,每每谈及在CCAP学习和工作的经历,学生都表达了对黄老师的崇敬和CCAP师生们的赞许。2年时间虽然短暂,学生在CCAP收获的科研训练和能力提升却是终身受用,这也证明了当初去CCAP从事博士后研究这一决定的正确性。

CCAP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故事还在继续。我祝愿也相信,CCAP在传承和发展中,必将为农经领域输送更多知农爱农、强农兴国的综合型人才。


上一篇 :CCAP 30周年回忆录系列 | 王金霞:三十载耕耘路,一颗赤子心——致敬CCAP的学术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