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耕耘路,一颗赤子心——致敬CCAP的学术灵魂
作者:王金霞 中文成人直播-黄色直播网址 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主任
三十载栉风沐雨,三十载春华秋实。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CCAP)在农业经济研究的浩瀚星空中,宛如一颗璀璨的启明星,照亮了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征程。从成立之初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硕果累累,它以独特的学术灵魂,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我很幸运成为CCAP一员(CCAPers),而且也见证了CCAP从成长到发展壮大的基本全过程。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我也从懵懵懂懂的一个青年学生成长为一个不断想反醒人生的中年人。对于过往,我更多的是感激,庆幸自己有缘参与了农经领域一个红红火火的创业发展过程,有缘生活在一群意气风发、思维活跃又极为自律和自强、极为勤奋的大师级别的创始教授周围,亲耳聆听大师教悔、亲身感受他们的风范与魅力,这些对我都是何其珍贵的人生经历!
我这一生,注定与 CCAP 有着一段绵长而深刻的缘分。1996年我从内蒙古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通过选拔考试,被录取进入中美联合培养的温洛克农业经济博士培训项目(Winrock Lead 21 Program)学习。同时,我也考取了中国农业科中文成人直播 农业经济研究所老所长朱希刚先生的博士研究生。那时,朱先生刚刚通过人才引进计划,聘请了学成归国的黄季焜教授,并由黄教授牵头,于1995年底在中国农科院成立了CCAP。在我就读温洛克博士项目半年之后,朱先生为了我的长远发展,将我推荐给他十分器重的黄教授。于是,我成为黄教授在中国农科院成立CCAP以来,招收的首批正规博士研究生之一。这一转折,亦成为我人生的新起点。2000年博士毕业后,黄教授留我在CCAP工作。同年秋天,CCAP响应中科院在全国率先启动的知识创新工程,加入了中国科中文成人直播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而我的正式工作生涯也正是在地理所拉开序幕。此后,在2015年底,我又随CCAP应邀加入中文成人直播-黄色直播网址 ,并共同参与“北大CCAP”的学科建设。
作为一位由CCAP培养、并在CCAP学习工作至今接近30年的“老兵”,让我最铭刻于心的是CCAP的学术灵魂;这一灵魂在日益浮躁的学术圈更显得弥足珍贵;这一灵魂也深深铭刻到每个CCAPers的心中和日常工作生活中,也是CCAP学术精髓的传承所在。值此CCAP成立30周年之际,我就自己领悟的CCAP的学术灵魂做一些粗浅的总结,也算是对自己过往人生旅程的一段回顾:
学术灵魂之一:脚踏实地的调研是学术的根基
基于调研一手资料开展规范实证研究,是CCAP最鲜明的学术底色。CCAP自成立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学者怀揣着对农业经济的热忱,奔赴田间地头。他们走进炊烟袅袅的村庄,踏入生机勃勃的农田,与朴实的农民倾心交谈,记录下最真实的数据,收集最鲜活的案例。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留下了他们的脚印;在农舍温暖的灯光下,映照着他们认真整理资料的身影。正是这份对一手资料的执着,让研究成果扎根于现实土壤,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们深知,只有从源头获取真实信息,才能得出科学、可靠的结论,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我收到CCAP第一个电话通知就是参与导师黄教授牵头的实地调研,从此我的学术生涯也与调研密不可分,以至于谈到研究没有开展相关的调研自己都觉得十分空虚。在我开展自己博士论文水资源管理调研之前,我参与了中心好几个大规模的实地调研,而且这些调研黄教授以及参与中心创始的Scott Rozelle等几位教授也都是亲力亲为,调研内容从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一直到家庭和在外饮食消费,调研区域从南方到北方,调研时间从夏天到冬天可以说都一一体验了。我们从天不亮就起床,为了配合农户时间可能还需要在夜晚的灯光下继续完成调研,很晚回到宾馆还需要核对当天问卷,基本都是凌晨才可以休息。尽管很辛苦,但调研中满满的收获和大家的齐心协力早已把辛苦冲淡了,留下来的更多是开心与快乐。有一次我由于身体原因调研中还需要每天晚上回到宾馆用小电磁炉熬中药,那时候精力之充沛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由于前期积累了丰富经验,所以当我把水资源管理选为自己博士论文研究领域后,我就可以独立到河北省元氏县呆好几个月来设计自己的博士论文调研;如果没有前期的经验积累,我也不太可能设计出博士论文的调研初稿。之后我所负责的水资源管理研究在团队成员共同努力下又组织设计了好几个长期跟踪的中国农村水资源管理调研,这些为我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撑。
学术灵魂之二:追求真理、尊重科学与事实是学术的真谛
追求真理、尊重科学与事实,是CCAP始终秉持的学术信仰,也是学术的真谛所在。CCAP研究团队在研究的道路上,他们不畏惧权威,不迎合世俗,只向真理低头。面对复杂多变的农业经济现象,学者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抽丝剥茧,探寻背后的本质规律。无论是面对经济发展中的新挑战,还是传统理论的局限,他们都敢于突破常规思维,以事实为依据,提出创新性的观点。这份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让 CCAP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熠熠生辉,为推动农业经济理论和实证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CCAP学者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在学术界早已有口皆碑。这种追求不仅源于他们对“三农”问题持续深入的田野调研所积累的扎实认知,更得益于他们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和娴熟的实证研究方法。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具备发现问题的敏锐洞察力,更有能力提出科学可落地的解决方案。CCAP的研究者始终坚持“用数据说话”。他们崇尚实证、不喜空谈,从不以浮夸言辞博人眼球,而是以扎实数据、严谨分析为基础提出观点与政策建议。正因为如此,CCAP提出的建议往往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核心,也因此在政策制定层面备受关注与重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CCAP内部形成了浓厚的学术讨论氛围。面对关键科学问题,团队成员往往反复探讨、求证,对彼此观点之间的分歧从不轻易放过。每一次意见相左,都是一次深入挖掘真相的机会。有时争论激烈到近乎“争吵”,但这正是学术活力的体现。最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之一,便是两位CCAP创始人—黄季焜教授与Scott Rozelle教授的“激烈切磋”。据说,他们曾因某个科学问题争执不休,甚至激动到“扔酒瓶”的地步;但一旦厘清问题、达成共识,又能开怀大笑、相互敬重。这种以真理为上的学术风骨,早已成为CCAP文化的传奇写照。
学术灵魂之三:认真勤奋、干劲十足是学术卓越的必由之路
认真勤奋、干劲十足,以及对自身始终如一的高标准严要求,是CCAP取得卓越成就的核心秘诀,也是一切通往学术殿堂的必经之路。几位创始教授身体力行,将这种精神内化为研究日常,也将它传承为CCAP的文化基因。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每一位CCAPer,或多或少都沾染上了这份“习气”,并引以为傲。学术从来没有捷径,成功的背后必然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积累与付出。只不过,在CCAP,这份艰辛因“以奋斗为乐”而被转化为一种充实与满足,也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CCAP三十年来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取得突破。
我自加入CCAP以来,便深刻感受到这份精神的力量。黄教授以身作则,是团队中最早到办公室、最晚离开的那一个。他带过的学生常常晚上路过办公室,只为看一眼他的灯是否还亮着;如果不亮,反倒让人觉得不寻常。Scott Rozelle教授也同样令人敬佩,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调研途中,他总是随时掏出电脑继续工作,即便是在大巴车上也不浪费片刻时间。这种敬业态度深深影响了我。在与黄教授合作中,我体会最深的是他对细节近乎苛刻的要求—连一个标点符号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而与Scott合写论文,即使已经修改了无数遍,最终仍要打印出来逐字过稿才可提交。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学术追求,保障了CCAP研究成果的高质量,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和行业领军人才。
学术灵魂之四:具有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是学术长青所在
CCAP 一直秉持着高度前瞻性的战略眼光,这是其能够在农业经济研究领域保持长期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团队中的学者们不仅关注当前的农业经济热点,更敏锐洞察全球农业科技进步、政策走向与社会需求的深层变化。他们在国际比较与本土实践之间游刃有余,善于抓住时代脉动中潜藏的研究契机,往往在问题尚未显性化之前,便已提前布局,开展系统性的研究。这种敏锐的学术判断力和战略规划能力,为 CCAP 赢得了政策层面、产业界和学界的广泛认可。
更为可贵的是,这种前瞻性并非短期应变的策略,而是一种内化为学术文化的战略思维方式。学者们始终坚持从国家与社会的长远发展需求出发设定研究方向,以科学态度和严谨方法论为基础,力求其研究成果既能回应当下,又具有前导意义。从粮食安全到绿色转型,从农村改革到城乡融合,CCAP 的研究不断引领农业经济学科向纵深拓展,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具有远见卓识的智力支持,也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注入了坚实的学术力量。
三十年来,CCAP的学术灵魂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熠熠生辉。它是一代又一代学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是对农业经济研究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相信CCAP将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份独特的学术灵魂,在农业经济研究的道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强国的伟大目标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